《茶经九之略》:唐代茶具的省略智慧与文化内涵

茶经

《茶经》九之略原文

其造具,若方春禁火之时,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,乃蒸,乃舂,乃以火干之,则又棨、朴、焙、贯、相、穿、育等七事皆废。

其煮器,若松间石上可坐,则具列,废用槁薪鼎枥之属,则风炉、灰承、炭挝、火筴、交床等废;若瞰泉临涧,则水方、涤方、漉水囊废。

若五人已下,茶可末而精者,则罗废;若援藟跻嵒,引絙入洞,于山口灸而末之,或纸包合贮,则碾、拂末等废;既瓢碗、筴、札、熟盂、醝簋悉以一筥盛之,则都篮废。

但城邑之中,王公之门,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!

《茶经》九之略译文

九、茶具的省略

关于制造和工具

如果正当春季寒食前后,在野外寺院或山林茶园,大家一齐动手采摘,当即蒸熟,捣碎,用火烘烤干燥(然后饮用),那末,棨(锥刀)、扑(竹鞭)、焙(焙坑)、贯(细竹条)、棚(置焙坑上的棚架)、穿(细绳索)、育(贮藏工具)等七种工具以及制茶的这七道工序都可以不要了。

关于煮茶用具

如果在松间,有石可坐,那末具列(陈列床 或陈列架)可以不要。 如果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,那末,风炉、炭挝、火夹、交 床 等等都可不用。 若是在泉上溪边(用水方便),则水方、涤方、漉水囊也可以不要。 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,茶又可碾得精细,就不必用罗筛了。 倘若要攀藤附葛,登上险岩,或沿着粗大绳索进入山洞,便先在山口把茶烤好捣细,或用纸包,或用盒装,那么,碾、拂末也可以不用。 要是瓢、碗、夹、札、孰盂、盐都用筥装,都篮也可以省去。

但是,在城市之中,贵族之家,如果二十四种器皿中缺少一样,就失去了饮茶的雅兴了。

《茶经》九之略注释

方春禁火之时:禁火,古时民间习俗。即在清明前一二日禁火三天,用冷食,叫“寒食节”。 援藟(lěi)跻(jī)岩:藟,藤蔓。《广雅》:“藟,藤也”。跻,登、升。《释文》:“跻,升也”。 縆(gēng):绳索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